|
|
|
|
|
|
|
|
|
|
|
|
>>點擊以下圖片連結相關文頁
|
撕詩解思
雞年開盆至今,內地網絡最正能量的話題,又無塘邊鶴網民抽插的節目是年初﹐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直傳播的節目「中國詩詞大會」,參加者要最快回答斷句詩詞的作者和年代,或要背出上句或接句,去到擂台決賽爭奪戰,要回答主持的詩詞問題,朗誦和解讀,我看到無綫新聞和節目特寫覺得很神奇,奪冠者是一位才十六歲上海名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高中女生武亦姝,參賽對手不泛學者和文學博士生,也有長者和小孩。
無綫新聞未能滿足好奇心,在網絡找回相關片子重看,這位妺子的應對和誦詩的韻味,不是一般的死記死背為搶分交答案,一縷披肩長髮,姑娘在網絡有多張穿上漢服,髮髻都是仿古代美女的模式,至愛詩人是陸游,能背誦2千首古代詩詞。
香港也有類似比賽,公共圖書館自一九九一年開始舉辦「全港詩詞創作比賽」,今年是第27屆,單年比詩,雙年比詞。 比賽分學生組和公開組,學生組另有要求,入選參賽者比賽中要即時對聯,沒看細則幾等如曹植七步成詩即席成聯,比賽日期在四月。
新年時到屯門公園看大媽賀年歌舞,順道步入屯門大會堂,見大堂掛有去年(雙年)得勝填詞人的作品,詞牌的名稱於我較陌生,能得奬一定是佳作,我讀詩詞是隨心,課室生涯只是去到夜中學階段,一星期只得數堂中國語文科,涉及詩詞都是表面字句解讀,詞韻是水過鴨背,讀夜中學不是連接小學畢業的時段,工作了一段日才萌發一段上進心,其間報讀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的函授講程,沒有課堂實習,紙本習作要靠郵差傳遞,那時沒有網絡這科技兒,教授知其名難睹真面目,畢業證書是郵寄上門,讀完之後也覺有幾度散手,到上夜中學中國文學課堂時常跟老師辯解,作文引經弄典,年輕不知天高地厚。香港電台常播出一段sound bite︰老公說今餐要其飯後洗碗,老婆要入房,上網「自在人生大學堂 」,e-school 可以去到認可的大學課程。 港台星期日晚有文學節目也講詩詞,較為入味是港台數碼32台,由國內官方電台主辦「香港之聲」粵語廣播,晚上有十分鐘節目:「學曉講通話-講詩詞」,每次主持都是用國語誦出古詩詞再解讀,透過神韻學普通話。
本地有學者拍了一套有關香港歷史一節的紀錄片「消失的檔案」,今年是一九六七暴動50周年,奶媽是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再散發到香港,香港是文化沙漠是英國殖民地,文化沒受波及,但中華大地文化則受到很大打擊,雖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唱紅之餘可打著紅旗反紅旗保衛文化,毛澤東向文藝界先下殺手,相比秦始皇焚書坑儒雖是小兒科,因毛澤東也有自創的文化帖子,中華深厚的根基文化是不可能被摧毀的,開放改革30年隨著經濟的增長,也著意對文化產業的培育,相關文學的創意和改進屢有佳作,這個「中國詩詞大會」是其一成效。
月初報紙一段新聞;四川大學一名45歲的校工平日上班,有空時到學校旁聽詩歌課程,下班後就埋頭寫詩,一天能寫10首左右,近年來已創作了1500多首詩。老師形容這名校工是「草根詩人」。她只有初中教育程度的凌麗秀,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後勤部水電中心的一名值班員。凌麗秀在工作之餘,旁聽了川大的詩歌課程,並創作了1500多首詩歌。若沒有周邊的文化氣息,天才也未能萌芽。
詩類粗分古詩和現代詩,後者脫離古詩框,用簡約文字表達深深的心意,最近讀到倪匡的打油詩十分有趣,年屆81歲當年是其讀者、打油詩沒詩名;「起身坐低吔吔叫,行多兩步攤攤腰,食飽瞓瞓瞓飽食,疊埋心水等寵召」。最近我寫的一首詩是讚林鄭月娥︰「林中多彎轉,鄭家有姑娘,月缺星沉下,蛾飛向高光」。
網主 25/03/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