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>>連結相閞文頁
1/焚化爐第二春(18/10/2010)
2/垃圾歸路(03/05/2012)
3/垃圾的認知(26/11/2014)
垃圾避無可避
報紙大標題港人生活質素13年無改善,統計來自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年度分析,數據由2002年開始收集,上年的結果竟與2003年沙士期間相若,合併五大調查項目包括︰健康,社會,文化與休閒,經濟,環境。
大學用電話訪問千多人,這羣人可能是香港「黑仔」代言人,瓣瓣都入肉,佔中對社會的傷害,經濟影響微乎其微,政治行為把社會不同階層架在刀鋒互相對立厮殺。另一項是環境,香港歴來都是把霧霾化作煙霞解讀,使人聯想到朝霞和晚霞的詩情畫意,幸好尚未至要戴口罩才可出街,眼不見可為淨,通街遍佈垃圾豈可視而不見,垃圾桶恰如其分引垃圾到訪,街頭的垃圾桶密度世界之冠,路人都投其所好掟到身上,火上加油是其近身的店鋪視為私房桶,桶旁千軍萬馬圍堵都是垃圾,早前由司長林鄭帶頭的全城清潔運動,應對曇花一現的結局。
電台的官方低B垃圾廣告,你會否在家隨地拋垃圾,香港是我家大圍事,私家家不能容垃圾,還有空氣清新機助陣,飲品膠樽清洗乾淨還要撕掉招紙才可放到回收箱。回收基金最近推出,資助小型回收商提高效率,把垃圾作好分類再賣到外地市塲,最踏實和有效方法是把圾垃化為寶或罪證,之乎者也教育不成,用嚴刑峻罰會立竿見影,隨街丟垃圾必重罰,市民視頻舉報拉到垃圾蟲有奬。
台灣街頭沒垃圾桶,難道台灣人的腸胃內,都暗藏壓碎機或玩魔術,玻璃樽吞下肚回家才原物吐出,同樣港台都曾受過日本天皇管治,丟垃圾文化竟有這麼大差異。若是大英帝國刻意植臭根,掃垃圾更要去殖民地化。和氣生財能出口的垃圾,政府大力資助前綫回收商一把力,除了收爛銅爛鐡,濕水紙,還要回收膠和玻璃樽,紙包盒裝飲品也可用錢回收。
日積月累家中儲存了一大堆涼茶膠樽垃圾,從小到青年成長都是飲店鋪賣的涼茶,兒時苦嘢絕不自動放入口,苦瓜不食,有病時母親到涼茶鋪買涼茶回家,不飲還是要飲,窮孩子都命硬,家中無看醫生閒錢,十居其九涼茶到病就除,哪些年飲的兩間傳統涼茶鋪黃碧山和單眼佬結束後,也沒再嚐其它涼茶鋪作驅病,有熱氣買成品涼茶,也不會用涼茶對抗病魔,小病不是福,有病不用上班也沒趣。
常飲的一種涼茶對清熱氣頗有效,溫哥華也有同一牌子涼茶,減價時大買放在家看門口,飲完後一定會沖乾淨膠樽,未能守得雲開見錢來,同是樽樽天涯命不同,溫哥華所有樽都可賣到錢,玻璃樽回收價高於膠樽,香港的膠樽沒人要,賣酒的超市沒退樽還錢機制,坊間只有便利店賣的鮮奶樽收按金一元,所以街頭不會見到任何丟棄的奶樽。
住的大廈尚未把垃圾分類回收,要分類也沒地方,一個大大的公用垃圾桶放在樓梯,幾把走火通道阻了一半,消防員巡樓只能隻眼開隻眼閉,成大堆膠樽沒把它掟到回收箱,招紙己去掉,特別用膠袋分開放在垃圾桶旁,十居其九都是去到堆田區,清潔工報紙也不私取去賣錢,網頁也寫過曾把家中的舊報紙到回收店賣錢,成包米重量的舊報換不到小麵包店一個菠蘿包,有錢落袋也是好意頭,頭上光環才說是環保,回收店不收樽,想起小時舊報紙和玻璃樽都可換錢,一個酒樽的回收錢可買到兩個菠蘿包,有錢使得鬼推磨,源頭減廢起步於「誘因」,你的垃圾有人視為寶因可即時賣錢,到時街上少了廢頭還多了淘寶者走到前頭。
網主 19/10/2015